第633章 壬辰倭乱(22)第二次平壤之战(下(2 / 2)

备前宰相 日月合明 3224 字 2个月前

他英勇的表现鼓舞了浙兵的士气,士兵们纷纷为其摇旗呐喊,跟在骆尚志身后登城,日军经不能抵挡,含球门成为第一个被明军攻克的城门。

随后祖承训、李宁带着明军北兵、朝鲜军紧跟着浙兵杀入城内。入城之后不论日军还是朝鲜仆从军见人就杀,杀到后面更是不论军民老幼皆丧命於北兵手中。

而且他们枉顾李如松下达的不要首级的命令,南北兵及朝鲜兵因为争抢首级的问题还在平壤城内大打出手,最后闹出了数十名名明军死於同伴之手的惨剧。

至於朝鲜兵,首级是根本争抢不过明军的,即便已经砍下的首级也被明军抢走,反倒了没有参与到南北兵的混战之中保下一命。

含球门陷落后不久七星门也继续告捷,原来是神威大将军炮打中了门楼,将其击垮倒地,压倒了一片日军,日军守城火力为之一滞。

明军乘此机会登上七星门门楼,控制这座朝鲜北侧最重要的城门,明军依次从七星门鱼贯而入,开始和日军开始残酷的巷战。

借用《经络复国要编》的记录那就是“大城既破,我兵四集,云涌风驰,雷轰电掣,健马奔冲,短兵相接,贼尽摧伏。火箭鸟铳飞射,中者焚,触者死。”

上次平壤巷战祖承训是用炸药炸开七星门城门,辽东骑兵自七星门杀入,最后被地面和城墙上的日军夹击溃败。

这一次城墙在明军手中,日军无法登高射击,但是日军依旧表现出了极强的战斗意志。

受上次巷战的启发,这一次日军有效的利用平壤城内的建筑设置障碍,阻塞明军的进攻。更有足轻、武士专门躲在建筑物内,通过缝隙用长枪、铁炮、弓箭杀伤走塔防道路的明军。

然而饶是如此,大部分日军依旧需要面对明军的近身肉搏作战。

这个时候他们就会发现明军身上的甲胄非常坚固,除了棉甲以外,很多北兵特别是宣大兵身着的都是铁质扎甲,日本的武士刀很难在其上留下痕迹更别说杀伤明军了。

而且明军普遍身体素质要强於日军,好似一个巨人在暴打小朋友一样轻松。

小西行长和松浦镇信很快发现这样打下去不行,随即命人退回中城守备,外城仅余长庆们依旧在日军手中。

日军要保留长庆们是为了给自己留一条退路,此前从牡丹峰退回来的日军,在宗义智的带领下趁着火势渐弱再次出城杀了回去,最终付出了300多人的性命之后才又一次将牡丹峰拿回。

不是日军要做这样无谓的牺牲,七星门都丢了牡丹峰意义又何在呢?

还真有这样的意义,牡丹峰是平壤北侧的山峰,边上就是绫罗岛。

在朝鲜水军封锁大同江的当下,日军若想退走只能通过绫罗岛回到南岸,而牡丹峰居高临下,可以直接掐断日军退路。

听闻牡丹峰得而复失,李如松大怒,下令吴惟忠、查大受再攻牡丹峰。

前一次攻山将山上的森林植被烧没,现在的牡丹峰光秃秃的,明军只能采用最原始的攻山方式,纯靠人力攻打。

然而日军似乎守出了一些心得,使得两人久攻牡丹峰不下,甚至军队出现了不稳的迹象。

平壤中城的攻城战相比外城更加残酷,明军没有了大炮的帮助,只能与日军展开了最原始的登城作战。

好不容易付出了千余人的代价这才拿下中城,日军有退到城内练光亭驻守。

这里是日军最后的据点,是平壤城内的一处石山,背后就是日军最后的城门大同门。

早在明军到来之前,日军就利用城内的建筑物石块垒出了一座石头城,如今便是利用这座石头城驻守。

日军为了活命爆发出了极强的战斗力,明军攻至傍晚练光亭依旧不能拿下。李如松知道士兵苦战一日早就人困马乏,无奈只能暂时下令退兵,准备明日再战。

苦战一日的小西行长和松浦镇信清点士卒之后发现城内只有数千兵力,去掉宗义智带去牡丹峰的兵力,整个第一军团余下不足8000人,战损过半。

再加上援军冲冲不至,然他萌生了退兵的想法。

他与松浦镇信商议道“援兵不至,今以至此,岂得击走明之兵乎?今与徒死,不如先逃。”

很显然松浦镇信也不愿意死在这里,经过一日的苦战日军早已战损过半,全凭一口气硬撑着。大量的铁炮、弹丸、火药早已遗落损毁,身边的粮食已经不足3000石,平壤城已经不足为守。

明日若是明军再次来攻,日军必定是覆灭无疑的。

两人商议一番之后决定36计走位上计,当天深夜便带着军士从大同门出逃走。

原本他们想要沿着平壤城走到牡丹峰,经过绫罗岛渡过大同江。

但是有些早就丧胆的士卒,不服从约束直接从大同门出去后直接向着大同江东岸跑去,最后跑到了大同江的江面上。

允许是小西行长命不该绝,今日大同江江面居然结冰,人可以直接在上面坦然行走。

更多的士卒见到这种情况,更是一窝蜂的向大同江奔去,毕竟若是可以从容的渡江,又有谁愿意绕过敌兵占据的长亲门,经绫罗岛渡江呢?

日军夜晚的逃跑的动静有些大,李如松从睡梦中被亲兵唤醒,来到平壤城头发现大批的日军居然已经渡过河去,对岸的曹好益所帅的水兵和义兵已经被杀退。

他惊讶於昨日还是滔滔江水的大同江居然是在一夜之间冻住,感慨这是老天要放日军离开,因此当有麾下想要踩着冰面追击的时候都被他叫停。

当然李如松叫停追兵不是没有理由的,他在城头看得真切,冰面并不结实,有一部分日军就因为冰面承载不住重量跌入大同江水中被活活淹死。

如今明军已经拿下平壤,没有必要再付出无谓的牺牲。

小西行长退走之后不久,牡丹峰上的宗义智也收到消息,带着军势经由绫罗岛退直东岸。

至此第二次平壤之役战罢,明军战后检索首级得6000余级,烧死的屍体约5000余人,昨夜夜逃大同江溺亡者千余人。

根据这样的记录,日军应该只有数千人遁逃,但是小西行长到黄州收拢败军之后,依旧有9000余人,实际战损4000人左右。

这就是说昨夜溺亡大同江的人最多数百人,那么明军的斩获和日军的首级数量就对不上了。

要知道小西行长的第一军团过去一直是日军征讨朝鲜的先锋,多次战斗之后余兵不过1万3000人左右,可是眼下余兵8000+明军斩获超过2万人。

就算算上3000仆从军依旧有数千人的差距,可见明军又在平壤城内杀良冒功了。

余日军的战损相对应的,是明军的战损。

战后插计各营,阵亡官丁1575人,阵伤官军2185人,阵中被射死骡马722匹,实际上是与日军死伤相当的。

换算一下平壤之战直接让明军主力损失1/15,而前面还有数百座朝鲜城池等着收复。

这样的伤亡比例显然是李如松不愿意接受的,也难怪后来李如松对柳成龙说道“我兵为救活尔等,死伤三千余人。”的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