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九章大战(3)(2 / 2)

北雄 河边草 1987 字 2个月前

而且南人眼中关西贵族向来傲慢顽固,外加桀骜彪悍,李渊也就罢了,那是关西人家中的顶尖人物,又是人家关西门户的自己人,李定安一个贱家子根本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所以就此可以得出结论,李定安正在收拾关西乱局,根本无暇他顾。

他们把自己当成诸葛了,在没什么探报支持的情况之下,便得出了一个明确的结论,而且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支持,这也许就是人心向好的道理所在吧?

当唐军蜂拥东出,快速进入到河南的消息传来,大家倒是没多少被打脸的羞惭,毕竟他们也只是说说,并不会承担最终的责任。

这个时候梁国朝中的乐观情绪还在按照惯性弥漫,甚至有人给皇帝道喜,因为他们认为关西内里还未安定下来就出兵河南,定然是对方的无奈之举。

而唐军准备不足,正是联合窦建德一举破之的大好时机。

这个时候他们已经忘了,在春天的时候探报上就说唐军大举在潼关,弘农聚集的事情,在他们“智慧”的论述之中,唐军俨然是仓促成军,见梁军北来才无奈出击。

这就是六月中旬时梁国朝中的主流观点,它无疑迎合了当时的氛围,甚至於内史令萧阆等人还劝皇帝,立即诏周法明北上与丘和汇合,以寻找战机跟唐军决战。

此时萧铣清洗诸王派系的恶果出现了,朝中少有知兵之人,就算有,大多也已跟随周法明出征在外,剩下的零星几个此时也不会跳出来跟萧阆等人作对,那纯属给自己找不自在。

这年月不谙军事的文臣在北边并不多见,而在南边却司空见惯,围绕在萧铣身边的文官集团彻底误判了形势,还想在战略上指手画脚,显示出梁国已渐入窘迫之境。

只是没等萧铣发出诏书,唐军主力已经绕过洛阳,进入了南阳境内,消息传到江陵,一时间梁国朝野一片沉寂。

“大好局面”急转直下,两路大军都陷入了困境当中。

丘和部没了音信,周法明部被围南阳,萧铣震惊之下,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听到的是真的,直到探报陆续传回到江陵,江陵的人们才逐渐意识到现实的残酷。

恐惧迅速在江陵城中蔓延开来,之前的繁华昙花一现便归於寂静。

伴随着恐惧到来的是萧铣的怒火,宫城之中回荡着萧铣的咆哮,当了几年的皇帝,自认为是天命之人的萧铣在这一刻暴露出来的狰狞面目,让人不寒而栗。

之前蹦跳的最欢,说的好话最入萧铣之耳的家伙,纷纷人头落地……

但这改变不了当前河南战略全面破产所带来的窘迫局面,萧铣接连召集群臣议事,连退隐在家的鲁王万瓒,燕王许玄彻也被重新召入朝中。

几番商议,最终还是吏部尚书杜文秀的建议合了萧铣心意。

杜文秀以为周法明领二十余万大军驻於南阳,足以抵挡唐军的进攻,并将唐军牢牢拖在南阳境内。

而唐军主力即至南阳,那么丘和所部就更不用担心什么,唐军不可能既围南阳,又去全力攻打洛阳,而两边僵持下去,对唐军并无利处。

为今之计不如修书於窦建德,杜伏威,若能让他们出兵助战,应有破局之机。

他的建议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萧铣深以为然的同时,也略微安心了一些,立即写就亲笔书信数封传於窦建德,杜伏威二人,嗯,主要是怕中间有所遗失,所以要多写一些。

来回需要时日,提心吊胆中, 战局一如杜文秀所料,唐军在南阳止步不前,丘和部虽然依旧没有什么消息传回来,可应该也无大碍。

梁国君臣渐渐平静了下来,可和之前相比,俨然已是两个天地。

煎熬之中,去往窦建德那边的人没了踪影,也不知到没到窦建德处,窦建德又是什么反应。

杜伏威那边回书倒很快,只是不是杜伏威本人回书,而是他的结义兄弟浦公拓代笔,只说自家主公正在海上,其他人无权做主,还要等主公回来才能给萧皇帝回信云云。

玩笑似的回书差点把萧铣的鼻子给气歪了,他很想去江都当面问问那伙人,之前的恭敬都他娘的是装出来的?说的那些言语难道都是从狗嘴里吐出来的不成?

之外燕王许玄彻等人暗戳戳的建议,由他们领兵去增援襄阳。

萧铣哪敢放他们出走,这些人在张绣等亡殁之后,受到了全方面的打压,心里存着什么主意不用想都知道。

让他们领兵去襄阳,很可能不是去支援周法明的,而是切断周法明的退路。

疑忌之下,急躁的萧铣又挥舞起了大刀,斩许玄彻,万瓒,并灭其族,终於把诸王杀了个干净。

这回没引起什么太大的风波,即便是当年杀张绣,也只轻飘飘一刀,而今诸王的派系早已烟消云散,满朝都在门阀世族掌握之中,就更没什么人为他们说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