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修史(2 / 2)

诸葛亮这样对王允说,那完全就是诛心之语了。王允本来是真的有心想把持朝政,只是看到了诸葛亮对付吕布等人的雷霆手段,王允就明白派王异去献计,算是引狼入室了,

诸葛亮并不是王允所能掌控之人。王允完全能够料到,倘若王允还坚持想要留在汉献帝刘协身边,当辅政大臣的话,诸葛亮肯定会第一时间将王允外派他地,或者是囚禁起来。

王允有种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感觉,但又不敢与诸葛亮硬着干,只好采取多年为官的明哲保身技巧,模棱两可地说道:

“老夫虽为司徒,为大汉尽忠,替陛下谋事,皆是份内之事,当不得夸奖。至於陛下总揽大政,但凡用得上老夫的地方,老夫自是义不容辞。只是不知老夫这把老骨头了,还能有何用处,料想陛下应该看不上眼了。”

王允以退为进,既然诸葛亮说王允是有功之人,那王允就托说干什么事情都行,反正只要不是过河拆桥就好。 王允就怕诸葛亮不顾名声,将王允搞得像蔡邕一样,落得个四处奔波,拚命流窜的结局。

好在诸葛亮也并没想与王允结下梁子,怎么说王允也是司徒,还是王异的义父,不看僧面看佛面,诸葛亮还是得给王允一个好点的下场,多给几分薄面的。但诸葛亮也是有原则地,於是诸葛亮只好试探着问王允,说道:

“王司徒过谦了,陛下真龙归位,坐镇洛阳,纵是大汉各地仍有一些小纷争,小扰乱,自有我等前去调停、平息,此等皆是小事,交与我等后辈即可。然而大汉百年基业,自汉高祖以来,皆为天人之资,留传下来许多的丰功伟绩,而我等末学后进之人哪怕是有心想将这些光辉历史整理出来,留给后人以示鼓励,都未能做到一二。”

“王司徒本是饱学经典的大儒,不知可愿与恩师一起修缮经史书典,汇聚百家所长?倘若能够修成各史,也算是一件千古流芳,名扬后世的佳事,还请王司徒坦诚相告,毕竟修史一事实乃枯燥,不可勉强。”

在诸葛亮看来,对付割据各地的诸候不算困难,但如何妥善安排像王允这样有野心的文臣,才是最为头痛的。杀之不利,留之无用,弃之可惜,因此诸葛亮就想起了蔡邕退出朝堂之后,一心读经研史,励志於整理前人的智慧,梳理经史精典出来。

这也算是给了诸葛亮一个启发,若是王允愿意的话,那样朝政既无王允相左,又无吕布虎视,那样诸葛亮自然能够腾出手来对付各州郡那些不愿向大汉称臣,一心发展准备造反的各路诸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