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沙勿略自我介绍, 他所在的耶稣会, 是受罗马教皇承认的天主教修会, 由他的同乡兼好友罗耀拉创立, 他则是其中元老之一, 其会中成员都是神父, 非神父不能入会, 而且必须是受过良好教育, 不仅要有神学毕业证书, 还得有另一项课程的大学毕业文凭才行, 其要求远比对一般教徒严格许多。入会者必抵发誓他们将生活贞洁、贫穷, 对修会和教宗的命令绝对服从, 并以弘扬教义、传播主的福音为终生任务, 可以看成是天主教内的精英社团。
二十年前, 沙勿略成为耶稣会的首批传教士, 奉教廷之命前来东方传教。历经八个月的艰难航行, 最终抵达印度西岸的果阿邦, 在那里进行了一番艰苦的拓荒, 终於获得了不小的成就, 甚至建起一所培养当地土着传教士的学院。
但印度并不是沙勿略传教的终点, 四年后他离开果阿, 来到马六甲一带, 在南洋地区传教, 并学会了汉语、粤语、闽南语, 做好了前往大明的准备、因为在传教过程中, 他深深认识到日本、南洋、朝鲜、安南这些地方的文化, 深受中国的影响。而中国文明昌盛、是世界第一大国和第一强国, 如果能在中国传播福音成功, 便可不费吹灰之力的影响整个东亚文化囹。但当时明朝闭关锁国, 除了窖-方正式派遣的使节外, 中国禁止一切外国人进入。沙勿略要光明正大的传教, 也不可能偷渡入境, 只能先带领忠诚的追随者, 前往东海之滨的日本。
在那里, 他依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甚至成功使九州岛大名松浦隆信等皈依, 同时他也终於等来了进入中国的机会, 大明嘉靖三十六年, 也就是西无一五五七年, 大明重设市舶司, 开放苏州为遇异口岸, 外国人终於有机会走入这片神秘的土地。
但日本仍然因为倭寇战争受到惩罚, 日本人不被允许进入中国的境内, 沙勿略只好辗转南洋, 准备从那里进入明国, 不幸的是, 他得了重病, 险些讧西, 但蒙住眷顾, 最终听了过来, 康复如初, 这更坚定了他完成使命il将主的福音传播到当世第一大国!
在做好充分准备后, 率领一艘载有二十名传教士的货船, 以贩卖糖料的名义, 终於进入了中国, 并惊喜的发现, 在日本时有过接触的松浦隆信的女婿, 竟成了通关口岸的政务官, 靠着这层关系, 他才能打破外国人在大明的留居期限, 一直在上海码头传教。
在这里, 他见识了高度的文明和文化, 上海城的富庶繁华, 恐怕只有故国的马德里才能媲美, 而这里人们的优雅修养, 却是那些粗俗的远洋暴发户, 不能相提并论的。更让他不可思议的, 据说这里只是刚刚建成的一座县级城市, 比它更大更富有、更有底蕴的城市, 在大明不计其数, 这让沙勿略心中的仰慕之情, 那真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 无论如何都想去内地是一走、看一看……不过沈京没这个权力, 现在见到沈默这位能帮他实现梦想的‘贵官人), 沙勿略马上表达出强烈的追随意愿。
而沈默也对耶稣会十分感兴趣, 希望通过他们, 将欧洲的哲学、科学引进来, 能帮助大明人、尤其是士大夫们开阔眼界、改变观念一一在这个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度的关键时代, 思想的改变是重中之重。
於是沈默愉快的答应了沙勿略的请求, 在离开上海时, 允许他随行, 至於别的方面, 现在说来还早, 还是等时机成熟再说。
沈默在上海待了三天, 与在苏州时的低调截然不同, 他公开与商会人士会晤, 参观新建成的交易所、证券市场、保险公司;并作为见证人, 出席了一部民间商业法典的签署仪式。
法典简称‘上海公约。在长期贸易实践中, 商人们痛感无法可依、缺少规范, 导致贸易混乱、矛盾丛生, 秦后所有人的利益都大受影响, 所以急需一个可以规范整个日常商业行为的东西, 但谁来制定、怎么制定, 这是个问题。
当时沈默还在苏松巡抚任上, 很多人都认为, 由他来出面制定一些东西, 是最好的选择, 但被沈默断然拒绝, 他私下对一些头面人物说, 谁制定, 谁就有解释权, 就是这套东西的主宰, 你们信任我, 我很高兴, 但我毕竟是官方身份, 也不可能永远在这儿, 将来新的巡抚上任, 便会继承我的权力, 也拥有解释权、甚至修改权, 到时候你们岂不是被动了?
他这番话, 对那些人的触动很大, 伎他们思考了许多之前从没想过的东西, 经过一番合计, 他们最终决定跳开官府, 自己制定规范。也是在那一刻, 他们对沈默的崇敬之情, 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他们心中, 这位无私、睿智、全心全意为他们着想的大人, 已经有些超凡入圣的意愿了。
沈默虽然不出面, 但还是给他们提了三点原则, 尽可能让所有人参与制定、尽可能的公平、过程必须清晰透明, 只有这样, 这部~'\约才不会昙花一现、沦为儿戏。
最后他语重心长的嘱咐众人:"要想获得长久的, 独立於官方的力量, 必须要表现出比官方更高尚的品质、更优秀的素质, 只有这样, 才能凝集大而散的力量, 变得牢不可破一一这部公约的制定, 就是你们能否做到的试金石!”
另外, 他还提醒众人, 沽令条文不是肼散美文, 要求条款直白无误, 没有歧义, 不怕哆嗦, 只怕错漏, 要尽量以口语化的 , 浅显易懂的措辞书写, 以让尽可能多的人明白无误为最终目标。
但事情知易行难, 当要去制定一部各方认可的公约时, 就必抵去协调各方面的利益, 必须让商业活动的参加者, 都认可公约由-容, 才有可能一致承认它、拥护它。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公约编纂委员会……由各行各业的商会推举出一百名代表组成……花费整整三年时间, 历经九次大修改、无数次小变动, 才拟出这么一部草案, 这个过程中, 沈默尽量不参与意见, 只有成墒之后, 才第一次观看, 且没有对条款本身, 提出任何意见, 只是提醒编委会人员, 在日后施行时, 千万不要敝帚自珍, 认为条款不容更改, 只要出现不合适、不正确的地方, 都要立即进入修改程序……但必须获得委员会三分之二的赞成, 才可最终修改……为的是保持公约的权威性和对实际情况的适应性, 只有这样, 才能减少不满、羸得信赖, 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公约签订仪式那天, 上海城码头广场上人山人海, 各行各业的商人们济济一堂, 就连平素不露面的大户徂也到齐了, 因为这是他们第一次为自己制定规则, 自己主导自己的命运。
这个日子, 实在是太值得所有人记忆了。
在这个仪式上, 作为上海城的设计者, 这部法典的倡导者, 在场大户巨商唯一信服的人, 沈默想保持低调也不可能了, 他被推举到台前, 发表致辞。
面对着广场上鸟压压的目光, 沈默知道自己所说的一切, 不只是这些人会听到, 如果言辞过激, 会对自己的未来, 造成难以预科的影响, 但他还是要亮明旗帜, 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
他在简短的祝贺后, 便开篇明义道:"《吕氏春秋》说, 农为本, 商为末。故中国历代以来, 有重农轻商之说!此乃大谬矣!”这话一出, 满场皆惊, 沈大人敢否定国家的农本思想?虽然大家都很喜欢听, 但还是为他的命运捏一把汗。
但沈默下面的话, 又让人们放下心来:"为什么说这话错呢?吕氏春秋是谁编的, 吕不韦, 他是干什么的?丞相, 但更是商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 都会为自己的集团说话, 难道吕丞相脑壳坏掉, 会说自己的坏话吗?他是多么精明的人, 显然不可能。”顿一顿, 他接着道:‘本是木之根;‘末是木之枝叶, 一棵树没了根, 就倒塌, 就活不下去, 正如农业至於国家, 所以说是农为本!但一棵树光有根能行吗?没有枝、没有叶, 光秃秃的一根树干, 能长大成材吗?”说着笑笑道:"谁种过树, 告诉我什么树不用枝繁叶茂, 就可以长成参天大树?”掌声, 欢笑声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