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6章 润物无声 (上)(1 / 2)

官居一品 三戒大师 2999 字 2个月前

@@@@@@@@@@@@@@@@@@@@@@@@@@@@@@@@@@@@@@@@@@@@@

为何沈默如此重视逻辑学?

因为任何科学研究。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 总是在已知的基础上, 获得未知的知识。如何从已知正确的揭示未知, 就是逻辑学的研究范畴。

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诞生, 一方面导源於古希腊发达的辩论术, 一方面直接来自於当时最盛行的几何学, 他关於科学证明的论述正是从几何学的证明中抽象出来的, 也正因为如此,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演绎体系, 先天便带着数学的严密性和可靠性。

利用逻辑体系, 可以把任何一门科学,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 都看作一个命题系列——由一系列无可争议的真的陈述语句组成。而它们又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些不证自明的基本命题, 即公理, 比如‘过相异两点, 能作且只能作一直线;第二部分是一些根据公理运用逻辑规则推导出的命题, 即定理, 比如‘三角形内角和等於两直角和。需要用根据公理, 运用逻辑规则推导出的命题。

所以逻辑学, 就是一门研究如何从公理, 科学推导出定理的学科.亚里士多德显然业已认识到。这个脱胎於几何学的新学科, 是一个崭新而严谨的新领域, 此后便致力於完善和建立完整的逻辑学体系, 对概念和范畴、判断和命题、证明和谬误等等, 进行了科学的阐述, 并将着述命名为《工具论》, 意思是论证学问的工具。

他将对学问的论证, 分为‘从个别到普遍的归纳和‘从普遍到个别的演绎两个过程。他肯定前者, 认为归纳法是有说服力的, 也便於学习和使用;但是更着重研究和总结的是演绎推理, 并总结了推理的三段论法, 简单说便是‘如果甲是乙, 且乙是丙, 那么甲也是丙。

这个看似简单的推导过程, 其卓越意义在於, 将人的思维推理过程总结成这样一些抽象符号, 更便於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 研究其内在的规律性;而且他系统地对论证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谬误, 进行了分析和分类, 归纳出十三种发生谬误的情况, 这对於教给人们进行严谨的思维推理, 是具有非凡意义的。

因为通过逻辑推理得出来的结论, 是客观且经得起考验的……它既具有经验基础, 同时又独立於经验——是依赖於公理、推理规则和定理的客观真理;而且这种真理的本质也是普遍必然的, 它揭示的是事物的普遍本质的。

对於人类社会来说, 亚里士多德逻辑学更为重要的意义在於, 它为我们认识真理开辟了一条不同於认识论的新途径。即我们还可以通过逻辑获得对未知领域的真理性认识, 这无疑是更客观、更少争议、更易懂得、更易传承的认识方法, 也是科学体系建立的基础。

而对於华夏文明来说, 正是因为逻辑学的缺失, 才会使整个社会陷入模棱两可与诡辩之中, 比如俗话说‘量小非君子;可俗话又说‘无毒不丈夫!又比如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可俗话又说‘靠人不如靠自己;再比如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可俗话又说:‘高处不胜寒……

真是人嘴两张皮, 怎说怎有理, 沈默也经常跟人调笑, 说有三个人绝对不能相信, 分别是‘俗话说、‘圣人曰、‘有道是, 不然后果自负。但这背后折射出来的, 却是我们整个民族缺乏逻辑的悲哀, 正因为没有逻辑, 才让这个国家的是非对错, 是那样的模糊。

而我们知道, 不论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 要追求真理, 就必须客观严谨, 排除一切主观干扰, 来不得一丝马虎!这就是为什么华夏的文明在一千五百年前便注定衰落——罢黜百家, 扼杀了荀子的唯物学说。便扼杀了客观;独尊儒术, 埋葬了墨子的逻辑学说, 也就埋葬了严谨!

没有了严谨和唯物, 哪里有科学生长的土壤呢?

~~~~~~~~~~~~~~~~~~~~~~~~~~~~~~~~~~~~~~~~~~~~

一个讽刺的事实是, 比亚里士多德早几十年, 墨子便已经建立了类似的逻辑体系。在《墨子》中, 六篇论述组成的《墨经》, 与其他各篇性质不同, 其主要内容不是政治lun理学说, 而是科学定义和理论, 可以使人通过逻辑方式, 树立正确的观点, 反驳错误的观点。

而且墨子的学说, 在当时的影响非常巨大, 与儒家并称为儒墨显学, 墨子的逻辑学说也广为人们接受;反倒是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 并不是当时最流行的认识学说,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都处於边缘化地位, 甚至由於历史和政治的原因, 在七八百年间几乎失传。

但此后二者的际遇令人喟叹, 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原因, 墨家思想被彻底抛弃, 再也没能兴起;而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 却由於中世纪最伟大的神学家、圣徒阿奎那, 将其作为他的基督教理论的基础, 它才重新注入了西方文化, 并终於得到重视。

从那以后,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成为了西方哲学和科学的基础, 但这并不能改变, 在亚里士多德去世后, 两千多年中没有人再对逻辑学, 做出任何重要贡献的事实……其波折的经历, 也再次证明了, 少数精英对历史是具有决定性的。

现在沈默就是要借助这位西圣的力量, 来重新唤醒沉睡千年的科学精神。根据他前世的记忆, 在西方思想引进后, 梁启超、胡适等学者运用西方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墨经》, 才让世人明白, 我们祖先的逻辑和科学思想, 在当时的世界有多么先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复制胡适和梁启超的方法, 显然比让墨子的学说重现天日, 难度要小得多;但全盘西化不是他的目的, 华夏文明也没有弱势到被同化的程度;他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 使我中国重现先秦之争鸣, 焕发勃勃之生机, 获得无限可能之未来……姑且称之为‘东方的文艺复兴吧。

当然沈默知道, 儒家理学积习已深, 人们的观念不可能因为某些方面的冲击, 而遽然改变;倒是这种舶来的新学说。很可能未发生影响, 便消灭无闻。要想避免这种可能, 就必须使其披上理学的外衣, 取名《名理探》, 以理学工具书的画皮示人只是其一。

沈默又嘱咐陈鹤, 这本《名理探》的措词用语, 必须由其亲自把关, 在外国学者将其译成中文后, 陈鹤要再以古代诸子和魏晋玄学术语达辞, 为其重新润色, 务必要在不改变真髓的基础上。使其贴近文人的习惯和喜好。

但他提醒众人, 这绝不意味着, 可以含糊其辞、偷换概念, 必须反覆琢磨, 字斟句酌, 必须以‘只字未妥, 含毫几腐;片言少枣, 证解移时的一丝不苟的翻译作风, 来对待这一部本身就深奥艰涩的哲学着作。

最后他又提出了对这本书的深切厚望, 对众人道:"此学实乃百学之宗, 乃订是非之磨勘, 验真伪之砺石, 是万艺之司衡, 灵界之日光, 明悟之眼目, 义理之启钥, 为诸学之首需者也。诸君之努力, 必为广开华夏百学之门, 随此书永垂万世!”

~~~~~~~~~~~~~~~~~~~~~~~~~~~~~~~~~~~~~~~~~~~~~~

原本陈鹤还想请沈默定一下译书计划, 现在也不用了, 因为根据目前的人力, 按照沈默的标准, 想把这套大部头译出来, 最少需要三年时间;这三年里, 整个通译局都不用干别的了。

沈默并不在乎, 反而对陈鹤保证, 将会再为他增加专业人手, 全力以赴打造这套《名理探》!

整个布置过程中, 几个西方学者十分惊诧於这位年轻大人对西方哲学的稔熟, 他们暗暗觉着, 这似乎是位圣贤与先知般的人物, 心中满是崇敬之情, 所以在沈默问他们话的时候, 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没有丝毫隐瞒。

当把任务布置完成, 沈默突然问那两个来自英国的学者道:"贵国的女王登基几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