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修从韩遂的话中听出了浓浓的醋意,难道是因为到了山西老陈醋的发源地,所以人也有些酸?
“多谢司马提醒。”刘修淡定从容的说道,“不过,当此国事艰难之时,当以和为贵。只要他们不闹得太出格,我又何必与他们一般见识。”
韩遂懔然惊醒。因为同是段颎弟子的关系,刘修待他们非常亲热,平时都是以字相称,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把刘修当成自己人,下意识的觉得他和自己一样,都是与世家大族不对路的寒门。韩家在金城也算是大户,但是到了内地,他们就没什么狂妄的资本了,他本人也算是名士,可是显然袁绍、王允这样的人根本不把他当成名士,所以他虽然不情愿,可是也只能被动的把自己归入寒门一类。
然而刘修现在称呼他的官职,又说要以和为贵,那是提醒他不要乱了分寸,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更不要以意气之争而坏了大事。
韩遂虽然有些不舒服,但还是接受了刘修的警告,怏怏的回到自己的坐席上。
今天刘修是最重要的客人,他坐了客位的首席,与他同席的是上任并州刺史董卓,接下来是刘修手下的三个司马,然后是董卓的部属,因为是卸任离开,董卓身边只有自己的亲卫义从,那些人以羌人为主,当然没资格上席,能坐在这里的只有牛辅和胡轸。
王允起身,用清亮的嗓音宣布酒宴开始,大家一起举杯,先是欢送董卓,然后欢迎刘修,酒过三巡,一个个宾客上前见礼,自报家门,向刘修致意。王允在一边担任介绍,告诉刘修这是某某人。说实话,刘修对他们没什么印象,只是礼貌姓的听着,既没有露出太多的热情,也没有什么失礼之处。
一切还算是和谐。
“这位是王烈王彦方,是我州的名士。至德清高,三府连辟皆不应。”王允指着一个年约三十余的书生介绍道,好好的夸了一通,又瞟了董卓一眼笑道:“董使君也辟除他几次,可是他全身养志,一概没应。这次大人出牧我州,我费了好大的周节才把他请来。”
刘修连忙起身,王烈很平静的和他喝了一杯,根本无视他的热情,然后转身走到陈谌的面前,却拜伏在地,行了一个大礼:“敢问先生安好。”
陈谌抚着颌下的胡须,欠了欠身:“多谢彦方挂念,家君安好。”
“如此,烈心安矣。”王烈露出真诚的笑容,很谦诚的给陈谌满上酒,敬了一杯。陈谌笑着喝了,有意无意的瞟了刘修一眼。
刘修脸上的笑容有些僵,随即有些愠怒。他现在明白了,这个一直不肯出仕的王烈今天为什么会屈尊出现在这里,他可不是为了欢迎他这个新任的并州刺史,而是为了打他的脸。王烈对他这个刺史不冷不热,却对袁绍的宾客陈谌最大的礼敬,看起来是因为陈谌的父亲陈寔是他的老师,实际上是告诉刘修,在他们的的眼里他这个并州刺史根本算不得什么。
刘修其实对这种事根本不是很在意,但是此时此刻,他如果不表现出一点“应有”的愤怒,那就和他要给人的印象不符了。他冷眼看着王允等人表演,看着那些太原名流们一个接一个的向陈谌敬酒,说些久仰之类的话,看着袁绍泰然自若的接受着众人的吹捧,心里不由得想笑。
这些名士怎么表现得和孩子似的,尽玩这种上不得台面的把戏?
刘修咳嗽了一声,轻轻的放下了杯子。早在就注意他的王允立刻一摆手,原本热闹的大堂上顿时安静下来,做戏做得热闹的名士们把目光投了过来,被名士们冷落而有些郁闷的韩遂等人也把目光转了过来,期待的看着刘修。
刘修起身,端着酒杯晃晃悠悠的走到王烈的面前,嘴角一歪,无声的一笑:“王君是陈太丘的弟子?”
王烈敛容而立:“正是。”
“敢问王君,从陈太丘那儿学到了些什么啊?”刘修很“好奇”的说道。众人一听他的话,知道今天的戏肉开始了,刘修已经被激怒了,不仅要当众驳斥王烈,反击王允等人,还要把陈寔一网打尽。
陈谌安静的坐着,和袁绍互相交换了一个眼神,不经意的笑了。他们一路上想了各种办法有意无意的想和刘修交锋,但是刘修一直无动于衷,让他们有些无从下手,可是现在刘修沉不住气了,在这么多并州名流面前要和他们较量,这无异于自取其辱。
王烈一本正经的笑道:“以德服人。”
颍川四长,陈寔以道德着称,号为德星。李膺曾经评价过这四个人,说荀淑是清识难尚,而钟皓是至德可师,陈寔和钟皓一脉相承,都是以德服人。着名的典故“梁上君子”便是出自陈寔的事情,说有个贼伏在他们家准备偷东西,被陈寔发现了。陈寔也不说破,自己穿衣服起来,把几个儿子一起叫到跟前,严厉的教育他们要学好,磨炼自己的道德,不要像梁上的君子一样做个坏人。这话一说,那个小偷再也呆不住了,只好下来求饶。陈寔也不打他,反而鼓励他学好,最后又说,看你不像坏人,应该是被穷逼的,我送你两匹绢吧。
这位梁上君子感激不尽,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去了。
而让陈寔出名的事则是一件冤案。陈寔原先是县吏,县令邓邵见他虽然穷,但是非常好学,就资助他去太学读书,陈寔回来之后,却不愿意再做县吏了,就去阳城山做了隐士。正好县里出了一件命案,有个姓杨的县吏怀疑陈寔是凶手,就把他抓起来一顿打,最后发现根本不是他,也就放了。
这件事如果到此为止,那事情也不足为奇——毕竟冤案错案多了去了,从古到今都不缺——然后陈寔出奇的却是接下来的举动:他后来做了督邮,却让人私下里告诉县令,让县令礼召这个姓杨的。
这件事一出,陈寔以德报怨的名声一下子就响了。很快,他被推为西门亭长,这时的郡功曹就是四长中的钟皓。钟皓被司徒府辟除,临行之际,太守高伦就问他说,你走了,谁能代替你呢?钟皓就推荐了陈寔。陈寔上任之后,中常侍侯览私托高伦任用自己的亲信,高伦不敢回绝,也就应了。但是公文到了陈寔手中的时候,陈寔立刻把公文藏在袖子里去见高伦,说这个人不能用,太守如果用这个人,名声就坏了,但是中常侍侯览又不能拒绝,你要是不用,到时候肯定会有麻烦。
高伦一听就慌了,这怎么办呢?陈寔说,这样吧,我是功曹,以我的名义来任命他,和大人没有关系,这就是替高伦背黑锅的意思了。高伦当然求之不得。这件事一出,果然名士们都说陈寔做得不对,与名士的作派不符,陈寔也不说。一直到后来高伦离职,大家给他送行的时候,高伦才把这件事说了出来。
于是乎,大家异口同声的说陈寔真是个君子啊。陈寔已经受损的名声不仅复原如初,而且更甚以前,一下子高涨起来,不仅在颍川成了名流,并很快闻声朝廷,司空黄琼很快就任命他为闻喜长,后来又做太丘长,官虽然做得不大,但是名声越来越响,再加上两个儿子先后成名,父子三人号称三君,经常搞得三府齐辟,征车塞门,羔雁成群。
王烈是陈寔的弟子,他成名的经过和陈寔的“梁上君子”有异曲同工之妙。说有个人偷牛,被主人抓到了,罪当死,这个人就对牛的主人说,你杀我就杀我,可是不能让王烈知道。牛的主人就告诉了王烈,王烈就为这个偷牛的求情,又送了他一匹布。主人不解,王烈就说,这人多少还有些羞耻心,以后一定能改过从善,所以我要激励他。后来有个老者丢了一把剑,回去找的时候,发现有一个人替他守着,却不肯告诉他他的名字。这个老者觉得奇怪,就把这件事告诉了王烈,王烈说,我知道了,肯定是那个偷牛的。
这就是王烈以德服人的故事。
好听不?好听。感人不?感人。
可是刘修不信这些,甚至说,他对这种“以德服人”的事情特别不感冒,他觉得所谓以德服人,要么是雷老虎一样的幌子,要么是弱者无力反抗时的遮羞布,或者是一种面对强敌时的幻想:打不过对方,就希望能用自己的道德感化对方。
“以德报怨,真的能服人?”刘修似笑非笑的说道。
王烈嘴角一挑,不屑回答,他觉得刘修这句话连回答的价值都没有。
刘修又笑了:“我虽然书读得不多,但我对圣人说的一句话非常赞同,所以,我可以很明白的告诉你,我不相信你能以德服人。”
王烈皱起了眉头,刘修这句话说得很直白,他不仅否定了他的以德服人,而且当面说,他的否定是有根据的,是依据圣人的教诲。他没有直接反驳,也没有去问刘修是哪句话,因为他知道是哪句话。《论语》里这句话写得明明白白,孔子赞成以直报怨,不赞成以德报怨。
“大人以为我是沽名钓誉?”王烈沉下了脸,向后退了一步,手按在了腰间的刀柄上,大有一言不合,就要拔刀和刘修决斗的意思。刘修点了点头,不管怎么说,敢为了自己的名声付出血的代价,哪怕这个名声有点虚,那也是值得尊敬的。
“不敢。”刘修指了指自己的胸口,“你觉得我比那个梁上君子如何?”
此语一出,众人愕然。刘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王烈也愣住了,他沉吟片刻,缓缓说道:“大人身为卢子干的弟子,当然不是梁上君子所能相提并论的。”
“我能不能理解为,我比那个梁上君子更容易感化一些?”刘修皮笑肉不笑的看着王烈。
王烈眉头越皱越深,他搞不明白刘修究竟想说什么。王允犹豫了一下,从旁边插了一句嘴道:“大人说笑了,大人又没有做恶,哪里还需要王彦方来感化呢。”
“不然。”刘修严肃的摇摇头,对四周的人拱拱手:“我到并州来是打仗的,也许诸位的子弟中,就有人会因为我而战死沙场。一将功成万骨枯,死一万人,这还不算做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