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坐监积分与历事实习之法, 是太祖朱元璋, 在元代国子学积分法的基础上, 所创立的人才培养机制, 旨在培养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合格官吏。而国子监的机构组成, 其实无不围绕着这两大内容设置。
所谓坐监, 就是坐堂读书, 南北国子监都分为六堂三极进行教学。其中, 正义、崇志、广业三堂为初级。按规定, 凡生员仅通四书而未通五经者在此学习, 期限为一年半, 期满经考核文理条畅者, 则可升入中级的修道、诚心二堂学习;修道、诚心二堂为中级, 修业一年半以上, 文理俱优, 经史皆通者, 则可升入高级的率性堂。
当监生过关斩将, 升入高级的率性堂后, 要一面读书, 一面采取考试累计学分的方式, 决定其能否完成学业……这就是所谓积分法。国子监规定, 学生在率性堂学习期限为一年, 一年中考试十二次, 每个季度考三次……孟月试本经义一道;仲月试论一道、诏诰表章内科一道;季月试经史策一道、判语两条。每次考试成绩分为三等:文理俱优者为上等, 得一分;理优文劣者为中等, 得半分, 文理纰缪者为下等, 不得分。一年内累计获得八学分为及格, 便算是完成学业。若是不到八学分者, 则为不及格, 不及格者则会留级, 待到下次考试, 再进入率性堂。
另外, 国子监还特别规定:如果监生天资聪颖、学业出类拔萃、‘才学超异, 国子监祭酒可为其跳级, 缩短就读年限。
当沈默了解到这套坐监积分制度时, 不由大为感叹, 这实乃一种将学年制与学分制巧妙结合的教学管理体制。而后来他成为国子监司业后, 更是体会到, 这种制度的优越性……在教学管理过程中, 它既把学年制的优点, 诸如在人才培养上有统一标准、有严密的课程规划、稳定的教学秩序、较高的教学质量等特长充分地发挥出来;又能把学分制的优点发挥出来, 诸如因材施教、承认学生水平差距, 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程之外, 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志趣和需要, 选修各种课程。有利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这样同时既可以一定程度地避免学年制‘一刀切、‘齐步走、灵活性差等不利於早出人才的弊端;也可以避免学分制中不易管理, 教学秩序难以控制的缺点。如此优秀的教学制度, 拿到几百年后的大学教育, 也一样不落伍。
其教育成果也有目共睹, 甚至及至中叶, 国子监仍名儒辈出。如李时勉、陈敬宗、章懋、罗钦顺、蔡清、崔铣、吕柟分教南北, 昼则会馔共堂、夜则灯火彻旦, 如家塾之教其弟子, 故成才之士多出其门。
但更让人惊叹的还在后头, 国子监生员在率性堂积满学分后, 仅获得为官从政的资格, 只有实习历事合格, 才有为官从政的权利。洪武五年, 当时有鉴於进士出身的官员, 多幼稚而低能, 朱元璋志於培养经世致用的官吏, 提高其实际的治事能力, 在国子监首创此教学实习制度, 即实习历事制度。
此制的具体规程为, 监生在修满学分后, 都要被分派到政府各机关‘先习历事, 即进行教学实习。在实习期间, 学生轮流在中央和地方各部门接受实践锻炼, 主要任务是学习处理各种政事。这个时期的监生被称为‘吏事生, 除被分配到政府各部门外, 也有被分派到地方的州和县, 或清理粮田、或督修水利等, 旨在培养监生的实际行政能力。
最可贵的是, 国子监还对这种实习历事, 制定了严格的实习考核办法……国子监明确规定, 监生在监外历事与监内读书一样, 必须参加考核, 且将考核成绩与任官直接结合。考核的具体办法是:‘定考核法上、中、下三等。上等选用, 中下等仍历一年再考, 上等者依上等用, 中等者不拘品级, 随才任用, 下等者回监读书。
朝廷曾十分重视这种实习制度的贯彻实施, 每次实习之前, 都先将历事监生人数通知各衙门, 然后各衙门按需接收吏事生, 若有剩余则由吏部统一分配。接收历事生的各衙门要教之政事, 并且有责任考察其勤惰。历事生历事期满经考核达标, 才可奏请吏部附选, ‘遇有缺官, 按次取用为正式官吏。
这种将在校学习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的教育制度, 起因是为了弥补官吏在行政能力上的不足, 然而监生通过实习历事, 可以广泛地接触实际政务、获得从政的实际经验, 十分有利於其才干的增长。
~~~~~~~~~~~~~~~~~~~~~~~~~~~~~~~~~~~
显然, 本朝的国子监教育, 要比宋代太学那种闭门造车、培养人才的方式要高出一筹,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 监生的实际能力也是宋代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 ‘唇腐舌敝, ‘率至亡国而莫可救的太学生所望尘莫及。
事实上, 本朝行政能力最强、国家最强盛时期, 也正是这种教育制度, 被执行最好的阶段。
然而随着土木堡之变后, 本朝国力转衰, 国家财政出现危机, 开始允许富家大户‘输捐例监……也就是用钱买监生资格, 导致国子监生员数量暴增, 质量下降, 许多监生用十几年都完不成学业;同时, 朝廷也无法负担高昂的教学费用, 且对不用发薪水的吏事生, 抱着不用白不用、用了也白用的心态, 要求国子监降低毕业标准, 缩短监生在校年限。为了省钱, 甚至要放监生回籍‘依亲读书, 教学质量已经无从谈起。
与此同时, 在国初不怎么吃香的科举成了正途。时至今日, 且不说部院大臣, 就连地方的知府, 朝中的郎中, 也全都是两榜进士出身。而监生因为自身素质、尤其是文化素质的下降, 导致地位江河日下, 穷其一生, 也只能在衙门底层厮混, 在地方做个知县、通判撑破天、在朝廷则集中在鸿胪寺、太仆寺这样鸟不拉屎的冷衙门里, 毫无前途可言。
结果监生们愈加心灰意懒, 甚至普遍出现了, 富家子弟雇人在衙门历事的情况, 考核更是流於形式, 完全让人想不起太祖末年, 朝中大臣皆由国子监而出的盛况了。
但曾历任国子监正副校长的沈默, 对国子监的前生今生却十分的了解。正因其了解, 就愈加心痛——改革国子监, 使其重新恢复作用, 这是埋在沈默心中多年的想法了。当年任司业时, 他便与当时任祭酒的高拱、同任司业张居正, 一起探讨过这个问题。两人都认为, 他的想法是完全有意义、有必要、也有可能实现的……首先, 它有祖宗法度这面大旗护着, 所以只要能掌握政权, 便可强力推行, 无人敢明着反对, 只要顶住一段时间, 这些人能做出成绩、形成气候, 则成万世不易之典矣。第三, 托太祖皇帝的福, 本朝的官吏人数, 可谓历朝历代最少, 并不存在冗员问题, 甚至中央各衙门、地方各府县, 都存在着严重的缺编少员现象, 如果要提高朝廷行政能力, 必然要增加官吏编制……这种事情向来不会为官吏队伍反对……所以在不增加取士数量的前提下, 有足够的职位提供给优秀的监生, 不会太触及进士队伍的利益, 所以此事可为。
但这要三个前提条件, 一是, 要掌握了国家权力, 底线是至少在内阁说了算;二是, 要先进行吏治改革……至少要在第一批新监生完成学业后, 有足够的官职提供, 这才能达成良性循环;第三, 是要杜绝捐监之门, 在这一点上, 不只是三人, 朝野也早有共识, 要想提高监生的质量和地位, 首先就得把拿钱进来混子日、混头衔的, 从监生队伍中赶出去。所以必须要取消输捐例监。
对於画舫上的世家大户来说, 他们对国子监的兴趣, 是在皿字号上, 为了增加子弟从江南科场脱颖而出的机会罢了, 还真不屑於去走捐监一途……假假都算是书香门第, 真丢不起这人
真正不愿意的, 是那些普通商人、中小富户, 纯为了有功名傍身、好增加地位的。但他们的力量, 至少目前还太弱小, 不愿意又能怎样?
画舫靠岸时, 已是寒星寂寥的三更天了, 沈默婉拒了他们共赴温柔乡的邀请, 目送着诸位大老爷们, 或是坐车轿、或是上画舫, 进入一个个依红偎翠之所。他不由微微摇头, 心说这身份真是个沉重的枷锁, 如果有来生, 定要做个富贵闲人。
发完了感慨, 他便登上马车, 回公馆睡觉去了。至於回去后是孤枕难眠还是大被同眠, 就不为外人知道了
~~~~~~~~~~~~~~~~~~~~~~~~~~~~~~~~~~~~~~~
将此次来南都的差事办完, 沈默的心情也放松下来, 第二天难得的睡了个懒觉, 直到日上三竿才起。
起床梳洗后, 穿一身舒适的锦袍, 坐在打开窗户, 有温暖阳光的水榭里, 一边享用着精致的金陵早点……沈默在吃上要求很简单, 但也很挑。他不要求食材多精贵难得, 但一定要做出水平, 对得起味蕾。还希望能经常变换花样, 往往一样食物, 吃过一次, 不会再感兴趣了。
然而他至今也未厌倦那种豆腐干丝, 几乎每餐都要有那么一小碟。用鸡汤煮过的干丝, 盛放在洁白的瓷碗里, 竟有温香软玉的质感。那小碟只有盈盈一握, 里面的干丝也只够挑一筷子的, 倒不是不能多吃, 而是沈默记得父亲的话:‘美食不可尽享, 多了就叫牛嚼了。